致知是指凡一事不晓皆为耻,要尽其所能去把握外在世界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全面提升自己。
我觉得,当今国学的兴起不能只作单一化的儒学的思考。这是说最高领导者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政策即可,要让部下各司其职。
其次,我要讲的是,黄老思想后来由楚慢慢扩散到秦,这件事不得了。我问牟钟鉴谁引得最多,他说是《老子》吧,我说不是,是《庄子》,引用五十八条之多。在汉代,司马谈就是黄老,论著作来说,《淮南子》就是黄老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稷下先生有七十六人,而七十六人里面有姓名可考的只有六个,六个里面四个明确是黄老。我们不能单一接受儒家的思想,要有容乃大,《老子》就是有容乃大。
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是战国的百家争鸣,其具体场所就在今天临淄,当时齐国国都的稷下学宫。我当年先是开设了稷下道家的课程,开这个课之后的第二年,我又开设了马王堆出土文献《黄帝四经》的课,后来渐渐地形成了两本书籍,就是《〈管子〉四篇诠释》和《〈黄帝四经〉今注今译》。应乎人,指顺应人民意志,切合社会需要、国情民心。
消息之道,岂有他哉?兢业以图之,危惧以处之,当治安而不忘乱亡之戒,则可以保其治安而无咎矣。纵然是艰难的使命,但永远有充分的生机在期待我们,激发我们发扬创造精神,创新的意义因此越来越扩大,创新的价值,也就在这创造流程中,越来越增进了。程颢还曾在盆中养游鱼数尾,读书、讲学之余,时往观之。臲卼——身在高危之处,心惴惴然。
据李光解释,这句话的意思是:当困极之时,若曰动,必有悔。由于险阻在前,特别需要一种顽强、刚毅、健勇的奋斗精神。
忧患具有两面性,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它。《周易》中《临》卦卦辞说:临。日月得天而能久照,四时变化而能久成,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成功也是一个陷阱。
创新、创造、创化,乃天地之大德。这里讲的危亡、忧患,应该是广义的。预支五百年新意,到了千年又觉陈。宋人诗中有一生忧患损天真(欧阳修)、少年忧患伤豪气(王安石)、忧患侵凌志气衰(陆游)之句,说的都是人们面临忧患丛生的环境与际遇,身心会受到极大伤害。
天道的本质特征是健,健是运行不息的意思——四时交替,昼夜更迭,岁岁年年,无休无止。意为深夜传来一片错杂的脚步声,应有所警惕,才可望安然无事。
上水下火,一则通过加温,烹饪获得完成。《离》卦《初九》爻辞:履错然,敬之,无咎。
《革》卦《彖》曰:天地革而四时成。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,自立自强,奋发进取。汤、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。火旺水必干,水大火将熄。因此,其《象》辞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但应该静以待时,不能莽撞行事,这样就可以摆脱困境。
同样的强者,还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,西行舍身求法,乘危远迈,策杖孤征,十有七年,历经无数艰难险阻,终于实现了伟大抱负。我留着这些青青茂草,是为了经常能见到造物生意。
宋代理学家程颐对此解释说:阳道向盛之时,圣人豫(预)为之戒曰:‘阳虽方长,至于八月,则其道消矣,是有凶也。以半百之年,获释出狱,苦熬硬拼十四载,最后完成了这部史学杰作。
创新、创造、创化的根本目的,是要永葆进升态势、勃勃生机。又说:天地之大德为生。
顺乎天,指顺从客观规律与时代潮流。《大壮》卦辞曰:大壮,利贞。《周易》卦爻中对于自强不息精神有精辟的阐述。对联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称赏,特意给自己取号为不除庭草斋夫。
《彖》曰:大者,壮也。由于远古先哲抱有尊天道、重人谋、诉求于内心的内省式的心性特征,因而其卜筮、占卦,往往建立在深而且广的忧患意识之上。
观其所恒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《彖》辞曰:天地之道,恒久而不已也。
有的朋友劝他加以芟锄,他说:那可不行。《恒》卦卦辞曰:恒,亨。
(《系辞》)一言撮要,统括全局。意为将口袋收紧,无获亦无失,虽然得不到赞誉,但可免遭灾难。困于葛藟——被葛藤缠绕困住。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产物、汇集解《易》作品的《易传》,更是进一步阐扬了这一理念。
关于事之有渐的道理,《易传·坤·文言》解释得至为深刻: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创新、创造的指导原则是顺天应人。
这里强调的是守恒道,树恒心。正如朱熹所言:木一日不长,便将枯衰。
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,迄于暮年,体羸多病,腕不胜砚,指不胜笔,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,力疾而篡注(《姜斋公行述》)。几,微也,亦即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,吉凶祸福的征兆,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风起于青萍之末。
本文由物力维艰网发布,不代表物力维艰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bcr54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ryfzg/3.html